top of page
搜尋

教育的全貌——是否存在理想的教育環境?

久違更新,想記錄上工不到兩個月的一點想法。



這是一間藍領階級底下的孩子。除了父母職業以外,多得是複雜又失能的家庭背景與特殊生,學生之間學習成就落差很大。

來到這間學校,我最常聽到其他老師告訴我「這裡的孩子可能無法…」論及學校的學生,大家讓我不要抱太高的期待。

身為七個班級的自然科任老師,每週僅僅三節課的時間不足以讓我對他們有太深刻的認識。孩子的本質和都會區的沒什麼不同。依然調皮搗蛋、吵吵鬧鬧,但又怕老師真的生氣,也不希望老師對他們失望。那些真摯的情緒,就是一般的孩子。

要說有什麼不同,大概是下雨的時候會開開心心的跑出去淋雨吧。我雖然經常被班導口述的鬼故事嚇到,在我眼裡,孩子比起他們的父母還是簡單的多。


除了淋雨之外的差異,就是學習能力比較弱。

比如閱讀,或者那不成形的寫字能力,很高比例的學生處在及格水準之下,批改習作經常讓我感到很頭痛。對現象的觀察與提問能力有限,學習處在謄寫的範圍,只能記憶未必理解。素養教育的本質包含在未來環境下的競爭力(competence, 有compete的延伸義),而這些孩子是遠遠落後的。


有時候我在這附近走動,看見這地區的人們,想像他們是我學生的家長、或者我學生未來會成為的樣子,我感覺我從前對教育的想法還是太天真了。

我確實是我母親口中那種太好命的孩子,我對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雖然「知道」存在各種窘迫的環境,卻未曾能真實的認知。

家庭背景的限制下,如果不力爭上游,這些孩子的未來根本沒有多少可能性。

他們當中,有多少人會一輩子住在家裡、留在這個地區工作謀生?有多少人能夠考上台北市的高中、有機會去到不錯的大學,離開這個地方成為其他類型的人?

我從前也對「考上好大學」這種觀念嗤之以鼻,認為學生應該追求他們自己想要成為的自己,但這些孩子真的有條件談「自我實現」的教育目標嗎?在有限的能力與資源下,孩子怎麼能發展出夢想?如果孩子未來奉公守法、成為刻苦耐勞的超商店員,我能秉持行行出狀元的態度,說自己的教育理念無愧於心嗎?

如果去到體制外,教那些家庭支持能量高的學生、引導他們自我實現,那符合我的教育理念嗎?如果老師選擇教想教的學生,難道不是一種排他的教育愛嗎?


理想化的環境並不是教育的全貌。


所謂理想的教育環境是可能的嗎?什麼是理想的?教育本身有一致的、應該追尋的理想嗎?我越來越困惑,只覺得自己應該永遠站在相反的立場,懷疑任何一種論斷。

看看我們那些孩子,我並沒有對他們灰心。衷心的希望都市孩子能擁有的未來,我們的孩子也能拿到入場券、能真正當有選擇權的人。


2024/10/16

—————————

我:「假裝認真一下,我要拍照給你們老師看。」

學生:(瞪大眼睛 盯緊螢幕)


(因為表情太可愛就不碼臉了,如果有侵權請聯絡我撤掉影片)

 
 
 

Comments


文章: Blog2 Post

©2020 by 洪瑋.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