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社會性科學議題與科學教育研究》講座心得

難度 ★ ☆ ☆ ☆ ☆ 十一月初,嘉義大學數理教育所的林樹聲教授來到師大分享了SSI研究,林樹聲老師是國內SSI研究中重要的研究者,對於SSI研究入門而言一定會接觸到的人物。但在這篇文章中只簡介了演講內容,主要紀錄我聽完講座的心情與回顧過去的期許。關於SSI的介紹可以參閱我過去的文章:「辯論策略對SSI教學效果 — — 以「科技發展與現代社會」修課觀察為例」,與林樹聲老師過去演講簡報內容

林樹聲老師到師大演講之照片(2022/11/03),若有不妥可聯絡我撤照。


演講內容

林樹聲老師從介紹社會性科學議題開始,然後展示了以SSI為主題的研究面向,最後列出老師自身在SSI的研究。

社會性科學議題(socioscientific issues, SSI),是指涉及科學或科技發展的社會議題,具有兩難情境的問題。緣起可追朔自STS帶領的科學科技與社會結合的課程。但在STS課程網科技教育靠攏、且被詬病與學生經驗無干後,SSI從議題出發,並且融合環境關懷,成為科學教育中重要的研究主題與課程內容之一。在臺灣課程綱要中,早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科領域內容中就列出「對科學的社會議題進行批判思考」的課程設計。在108年新課綱中,列出十九項議題融入課程,並強調推理能力、批判思辨、媒體釋讀等能力,SSI課程正好作為培養多種科學素養的課程情境。

林樹聲老師列出在SSI相關研究面向與老師實際在課室中研究教師運用的情形。SSI課程題目與輔助學生討論之教材的選擇非常重要。因為SSI經常牽涉許多領域的專業內容,且難度不一,需檢視學生的學習階段與負荷、或與課本內容做結合。SSI作為一情境,在相關科教研究有需多內容可以探討,如教師知識成長、科學本質、論證等等,尚有許多能探討的內容待發掘。


心得

我在大四修「國小自然科學課程研究」時,曾經有一個報告是介紹社會性科學議題課程。那時查了許多資料,當中也包含了林樹聲老師的相關研究,至今仍印象深刻。那時報告完後,李松濤老師對我說:現在有沒有去念科教所的勇氣啦。我大聲說「有!」但其實內心超級沒有底氣的。於是在一年多後親眼見到林樹聲老師本人心裡有點感動,提醒了我大學時期投入科學教育初時的懞懂卻興致昂然的模樣。

SSI是我對於科學教育研究中最早開始有興趣的領域,在我推甄師大科教所時也是以SSI作為研究計劃的主題。大二必修「科技發展與現代社會」靳知勤老師讓我們以辯論形式討論各種社會性科學議題。因為高中時對辯論的興致,讓我對這門課印象深刻。在那門課中我看見同學們在不同主題上會遇到的困難,包括討論缺乏科學知識、不熟悉辯論或缺乏論證能力…等等,導致同一堂課中學生學習有落差。我也將此作為我的推甄研究計畫題目,我還記得林陳涌老師問了我:妳覺得高中老師喜歡使用SSI課程嗎?雖然我答了「不喜歡,因為SSI課程耗時且擇題困難、操作複雜。」但我內心始終都覺得,SSI才是真正的情境教學,滿足了科學素養的教育目標。每個人都需要學科學,因為每個人都無可避免的受到科學的影響。身為公民需要辨識、判斷、決策…這些都是SSI課程中重視的能力。

林樹聲老師的演講對於碩博班學生是很好的鷹架,老師不僅僅是介紹了SSI的內涵,也提供了學生能夠開發題目的方向、實際研究的案例。無論對SSI了解深淺都能從這場演講中有所收穫。老師在講解過程中也不忘解釋專有名詞、確認大家能理解,非常用心。我對於老師列出的科教研究走向特別印象深刻,從1980年代開始有些主題會重複在不同時代重新被重視(如探究、科學史),滿好奇什麼因素使這些主題再次被重視、一個類似的概念再次被學術界重視時是否與先前有所不同。

最後,老師鼓勵台下學生在日後發展中要團結、認真發展科教領域專業,有些課程是科學教育的專長,應該讓擅長的人去做。因為我的研究主題緣故,對於嘉義大學的數理教育所被編入教育系內頗有感觸。大學的時候的老師曾經問我們科教系與教育系的學生教自然有何不同?我們一直在尋找答案,希望能將這個「不同」說得更加具體且清楚,因為我們一直認為科學教育是有專業的。我的大學同學們陸續進到課室內,實踐科學教育的理論於課程設計中,而我還在學術路上持續探討科學教育的主體性與能動性,繼續在這塊領域中詮釋我們心中的科學教育。期許我們能在充實自我的過程中實踐理想。


台北這幾天難能可貴的藍天。聖誕快樂來不及說,所以先說Happy new year!

 
 
 

Comments


文章: Blog2 Post

©2020 by 洪瑋.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