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師培教育中教育哲學的懸缺課程—教育史
- 瑋薇 洪
- 2020年11月26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2021年10月6日
緒論
教育哲學的學習對一名教師的養成理所當然重要,教育哲學的學習幫助教師釐清並檢視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時代下的教育期望,教育理念深切影響教師的抉擇、與學生的關係、教學內容的選定等,一直以來也被視為師培教育重要學科內容。然而,教育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內容卻是許多師培生心中最生硬的理論課,「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看不懂課本的敘述」
,在教育哲學課中,抽離史學脈絡的陳述往往讓師培生摸不著頭緒,只能硬背下人名與理論。既然教育哲學與教育史如此高度相關,為何不教教育史呢?本文以筆者自身學習經歷試著闡述與探討教育史作為師培教育的懸缺課程其原因。
懸缺課程即謂「應教卻未教的課程內容」,以下試以「應教」到「未教」分述教育史如何對於學習教育哲學重要與教育史懸缺現況原因分析。
一、教育史對於學習教育哲學的重要
市面上的教育哲學參考書普遍存在一個問題,並且出現在許多學校的師培課程中,那就是『整理過的脈絡』。
打開教育哲學參考書,簡介形上學知識論價值論,而後開始說觀念論、實在論......學生被這許多論、主義、理論搞矇了,康德還是孔德、巴伯還是布伯,人名、理論全部混在一起,這時老師就會說他上課明明就有講,教科書也說他們有寫甚至貼心的將各理論整理成表格對照,先不論各理論是否適用表格對照,當亞里斯多德與盧梭都放進實在主義、康德與黑格爾放進觀念論時,學生哪裡分得出來他們年代相距多遠、各有什麼差別、又有誰會記得?
『整理過的脈絡』從哲學派系下去介紹哲學家與理論,我喜歡比喻成教授整理好的筆記,學生怎麼可能看得懂。學生對於哲學流變的生疏導致不能理解以哲學流派整理的教育理論,雖然大部分的教科書仍會一定比例的按照史學順序介紹理論,也會簡介時代背景,但整體而言史學成分越少,學生越難以理解理論形成、銜接與彼此之間的影響,哲學流派分類的教科書更是讓學生無所適從。
表格適合考試衝刺,卻違反教育哲學的課程目標。學生學教育哲學應能反思理論並連結其對優質教育環境營造的期許,而理論背後是一位哲學家的價值觀,也具備時代背景的色彩,在這些史學脈絡下學生才能有所知有所感,學生不可能從表格、關鍵字、流派對哲學家的教育理論充分認識、理解、認同或反對,以至於能化約為他們自己的教育理念。這樣的方式使教育哲學停留在背誦,當教育哲學以無史學脈絡、考試取向的教學方式傳授,師培生成為教師後的教育哲學素養就值得憂心了,流失教師對教育哲學的尊重,教育哲學在教育圈的重要性也會隨之衰微,而整個國家的教育定位與方針由誰做定奪與檢視?
因此教育史的脈絡在教育哲學的學習中不可忽視,有史學脈絡發展學生更能深刻學習教育哲學理論,並建立自身教學理念,而非僅僅視教育哲學為考試學科。
二、教育史的懸缺現況
教育學四大理論: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與教育史,在師培教育中教育心理學是必修課;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和教育概論三取二選修,就算沒修課也是教檢教甄考科,師培生並不會陌生。
但作為四大理論之一的「教育史」,師培生就顯得生疏。師培生的教育專業知識學習目標在於成為一名教師,教育史被視為更偏向學術理論,而許多教育理論發展教育哲學能涵括,故教育史在教育系是必修課,但在實務傾向的師培課程裡便列居選修課程中。
然而教育史在各校師培學群中卻又不常開課,原因可列舉如下:
(一)修課人數少
首先,教育史不是教檢教甄的考科也非必修課,理論課原本就比實務課程更不受歡迎,而教育史的內容量又比教育哲學多上許多,學生多半『望而生畏』。
(二)老師不愛上
在教育系,教育史是一門三學分還被老師說時數太少、上不完的課,在師資培育學程裡教育史僅有兩學分,這對於教師的課程安排相當吃緊。教育史通常包含西方教育史、中國教育史、台灣教育史,各自又涵括許多理論與時代背景,一週只上兩個小時一個學期內要上完這麼多哲學家,開三學分又沒有學生願意修,簡直是為難開課老師。
(三)教育哲史專業的師資不足
教育界純理論學科逐漸勢微後,教育哲學專長的師資明顯少於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學專業,經常能看到其他專業的老師負責教育哲學的課程,在有限的教育哲學師資下,光是負擔需求量較大的教育哲學就已經相當吃緊,更別說教育史。
從上述的原因分析中,我們了解到教育史在師培教育中的開課困境,教育史因偏理論而非實務、與教育哲學又高度重疊,內容涵蓋過多老師和同學都不樂意開課,再加上教育哲史的師資不足以負擔,教育史在師培課程安排下總是先被犧牲,故成為懸缺的課程。
三、結語與建議
教育史雖然對於教育哲學的學習相當重要,但因為不是那麼直接影響教學或考試、又能被其他課程(教育哲學)取代,在教程中教育史的開課仍存在許多困難。
我認為教育史對於師培生而言開課倒是其次,因為師培生主要以未來教課為主,實務訓練的確比理論更加重要,但若是教育哲學的授課方式能更重視史學的脈絡,或許能彌補教育史懸缺的部分,授課老師應輔以情境與現代教育議題相互結合,重視各哲學家主張的差異,並能明確指出每個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與受誰影響,這些背景知識的認識也能讓學生更好想像與理解。
而學生端,自讀教育哲學是一件困難的事,但也不像想像中那麼難。不建議選擇表格整理的參考書形式,或是胡亂在網路上搜尋別人整理好的筆記,一是你不知道寫的人有沒有寫錯,二是你會誤以為自己懂了,而這種錯誤認知會影響閱讀其他相關資料。可以先從教育所教授撰寫的書開始讀,尤其是教育史按照時代演進讀起來更容易懂,教育史讀完再讀教育哲學,理論、人名、派別就能被正確歸納與區分。
文末推薦幾本書給師培生閱讀,台師大教育系教授徐宗林、周愚文老師出版的『教育史』(五南書局),內容涵括中國教育史與西方教育史,篇幅不長適合當作學習教育哲學的脈絡輔助,在閱讀時能參閱林玉体教授撰寫的『西洋教育史』,林玉体教授力求教育哲學應由簡單易懂的文字闡述才能符合教育的意義,故林玉体教授的書很情境化、描繪思想用心,相對篇幅較長。
上述是適合師培生準備考試的教育史入門書,最後推薦兩本非考試適用書,給單純喜歡教育哲學的師培生,首先是台師大教育系林逢祺、洪仁進教授主編之『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研究』內容包含許多當代教育哲學家對於現代教育議題的見解;而傅佩榮教授的『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用時代劃分哲學家分別簡介理論思想,內容相當簡單又有哲學家的背景介紹,可作為工具書直接查閱不熟悉的哲學家。
以上建議與書單推薦望能減輕師培生學習教育哲學的壓力,使教育哲學不再作為艱澀的考試科目,而是一門有趣、豐富且有意義的思想課程。
2020/11/10

圖:2020年拍攝於台中孔廟屋簷一角
推推!
「歷史脈絡」是學習專家思維的關鍵,不管是教育還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