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提早分流?談《技職教育法》小學課綱納入職業探索


緒論

《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自104年發布,規定國民中小學課綱必須納入職業認識及探索課程,而108年新課綱也將「生涯規劃教育」納入十九項議題融入教學中。從新法在小學端加強職涯認識可窺探國家教育政策脈絡與社會風氣走向逐漸往符合產業界需求人才、強化經濟的考量前進,然而技職教育提前是否潛在影響教育歷程的均等與分流?本文將簡介小教端職業探索與生涯教育的重點與限制,試究新法形成背景,並討論技職教育提前與分流的關係。


一、普遍延後就業與技職教育的現況

自我國廣設大學,許多專科學校、高職升級為大學,隨之大學就讀人數增多,到現在,普遍學生選擇讀完大學再進入職場。而選擇大學校系時,許多高中生以『是否好就業』、『就業起薪如何』作為考量,大學教育從學術研究殿堂成為變相的「就業輔導所」,顯然不符合高教場域該被賦予的期待。

教育部在2017年公布之《高教深耕計畫》中指出當前大學應注重『學用合一』、辦學能促進社會流動、培植企業關鍵人才與產學合作(教育部,2017)。強調大學人才應能符合企業所需、學術與產業結合,無疑是國家經濟層面的教育目標。

大學技職化使技職人才與學術人才之分流逐漸模糊,高職生與高中生同樣拼升學,原本應該在高職端學習的內容往上提至科大,整體青年就業年齡向後延、部分技職產業人口缺乏。原本技職教育在台灣就受困於「學術優於技職」的既定印象中,招生上本就較不利,大學端學術與技職分流模糊後,高職、專科的「具備工作能力、畢業後即進入職場」特色優勢被一般高中抹平,進而影響學生追求拿到更高的文憑再就業,對產業結構而言整體就業年齡上升,國家勞動力最精華的一塊都在讀書,對產能更加無用。


二、小學職業探索與生涯規劃相關法規

意識到問題後,近年來國家政策開始重視技職教育,且逐步下修技職教育法涵蓋年齡。民國 102 年 12 月教育部公布「人才培育白皮書」,提及技職教育的功能在強化個人的就業及生涯發展條件,為產業提供生產人力。104年發布《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規定國民中小學課綱必須納入職業認識及探索課程,並且在師資培育上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應將職業教育與訓練、生涯規劃相關科目列為必修學分。」

教育部 106 年 5 月 25 日「研商技職教育法第 24 條納入師資職前教育作法」會議紀錄中,確立105 學年度起取得師資生資格者(含小學、中等及特教師資類科師資生),應於修畢師資職前教育專業課程證明前,修習「職業教育與訓練」、「生涯規劃」相關科目。職業教育首次成為小教師培生的必修課之一。

107年9月國教院發布十二年國教課綱的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將「生涯規劃教育」列入十九項議題中,學習目標包含「了解個人特質、興趣與工作環境」、「養成生涯規劃知能」與「發展洞察趨勢的敏感度與應變的行動力」。

在我國教育史中第一次在小學端加入「生涯教育」,從前九年一貫基本教育是從國中開始生涯規劃與職涯探索課程,直至現在許多相關國家網站資源也還停留在九貫、只有國高中的教學資源,還未有國小「生涯規劃教育」、「職業探索」相關資源,可知此主題在小教端是全新的內容,輝映近年來國家對於技職教育的重視。


三、小教端職業探索與生涯教育的重點與限制

國中的職業參訪會實際到高職學校並有實作體驗,但小學並不適合實際操作,一方面還不需要立即選擇職涯類科,一方面學生年齡太小對於危險的認知不足,因此主要是參訪國中的「職探基地」。小學技職教育的推展在「職探基地」能做的有限,學生一次能認識的職業類別並不多,學校也不可能安排很多次參訪,對於各群科的認識也不像國中那麼詳細介紹,以「認識職業」為主要目標,培養對工作環境的好奇心、認識不同類型工作環境。

雖說以認識職業類別為主,但因為不能直接動手操作,小學生可能會誤認職業背後須付出的辛苦,職涯樂趣或是該職業的艱難之處、實際面的體驗就相對缺乏。同時,小學生距離進入職涯的時間比較久,或許能認識時代趨勢卻不容易預測未來職業型態,在職業探索上的效果有限。

小學的生涯教育比起知能方面(各職業在做什麼、職涯門檻)反而更重視情意方面的訓練,注重學生認識生涯規劃的意義、建立職涯觀,認識自己的個性、特質與優勢能力,而後養成工作所需的正確態度,如:時間觀念、解決問題的能力、職業倫理.......等。認識各職業的用意也是為了藉由進一步的職業認識使學生能尊敬各職業人員,讓學生不對技職產業存有偏見,往後生涯規劃也能將技職與學術平等考量而非次要選項。


四、提早思考分流走向,落實『均等』

在九貫時期,分流從高中開始、國中時進行職涯探索,在國中國小共九年所受的教育內容皆相同,現在改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好像基本教育時長更久,但為了分流而存在的職涯探索卻往前提早進行,是否象徵著國家教育政策有『提早分流』的意向呢?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綜合高中』這個特別的體制。綜合高中是一種融合高職與普通高中的學校,學生在高一升高二時才選擇自己未來的走向,這種體制是為了興趣特質不明確、家庭環境不支持升學或技職的學生多一年時間透過不同選修課程探索自己興趣。綜合高中的延後分流有為了教育機會均等的考量,從綜合高中的設立我們能知道現況下國中端的職涯探索有限(至少是被質疑的),學生很難在國中就抉擇自己的未來專業,所以才有了「多一年考慮時間」的做法。

但這並不代表延後分流才能促進教育均等,『均等』並非『平等』,平等是一致的、相同的資源與內容,而均等指的是積極正向的差別待遇,均等甚至包含不同內容與面向,因此分流並不會與均等相斥,反而正確分流有助於促進教育均等、落實適性發展。

回到主題上:小學端的職涯教育是否有『提早分流』的意向?有沒有這個意向不敢肯定,但就現階段來說,分流的時間點還是升高中時抉擇技職與學術,小學只是職業認識、教學內容沒有實質差別,反而藉由提早認識職業,有更長時間思考與探索未來職業走向,理想上有助於分流與適性發展,總體而言有利於教育均等化。


五、結語

大學淪為『就業所』技職與學術分流模糊、升學主義下高職招生不易、國中職涯探索不足等原因導致就業年齡延後、技職人才缺失,教育部因而重視技職教育,也將職涯探索與生涯教育劃進了小學教學內容中,希望透過進一步對職業的認識,增加學生探索職業的時長,加強人才分流以達成適性發展之目標。

先不論實質上是否真能有其效果,單純論這個教育走向的話,無論是大學端的產學合作、高中生的就業取向選擇校系甚至是國小開始想未來要做什麼,整體教育目標幾乎可以直接套用技職教育的『務實致用』,技職風氣盛、就業取向的教育目標同時象徵純學術研究低落、溫飽大於價值追求,國家越來越強調『實用即真』的同時,或許可以思考的是,這些教育目標是為誰有用?誰認定這些有用?這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嗎?

我認為職涯探索不僅是對孩子無用,亦是灌輸『學習是為了未來工作』的意識,而這樣職業取向的學習意識也指向『為社會有用』。在小學裡,孩子應該僅僅作為孩子,而非為社會建構而學習,為學生自己的學習才能被自己肯定並賦予動機,為了工作、社會的融入學習終究是成為『符合需要的角色』是他人賦予意義,學生終究迷失價值與學習動機。

總的來說:小學的職涯教育,實際但無趣。


(某天我在逛兒童書域時,偶然看見一本職業探索之童書教材,圖片擷取自書本封底介紹,你認為其中對於工作與金錢的觀念對兒童而言是否適當呢?)

參考資料

王俊斌(2018)。序:找尋高教深耕賴以植基的沃土——重溫哲學家的通識教育思想。載於通識教育雜誌社(主編),哲學大師的通識教育思想(iii-iv頁)。開學文化。

周祝瑛(2008)。台灣教育怎麼辦?。臺北:心理。

教育部(2017)。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國教院(2018)。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中 議題融入說明課程手冊 。


2020/11/16


 
 
 

Comments


文章: Blog2 Post

©2020 by 洪瑋.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